2025 年 5 月 17 日,齐鲁工业大学博物馆馆员尹吉亭老师应邀参与山东教育电视台《教育纵深》栏目访谈,围绕 高校博物馆的职能定位与育人实践 主题,系统阐述高校博物馆在文化传承、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中的独特价值,分享齐鲁工业大学博物馆的创新发展经验。
访谈中,尹吉亭老师首先解读高校博物馆的多元职能。他指出,高校博物馆依托高校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支撑,既是文化育人的重要阵地,也是学术研究的实物载体。以齐鲁工业大学博物馆为例,其藏品体系紧密对接学校材料学部、艺术设计学院等学科,陶瓷、玻璃等实物展品直接服务于教学实验,成为“会说话的教材”。
齐鲁工业大学博物馆是在校(院)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发展背景下,以学校的材料学部和艺术设计学院的相关专业而建设的,藏品直接服务于教学实验和研究,成为实物教材。可以说,高校博物馆是学科专业发展成果的一个缩影。其次,高校博物馆是高校人才培养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齐鲁工业大学博物馆的很多展品都来自于校友捐赠,这些校友分布在各大知名陶瓷企业,有的是管理骨干、有的是技术专家,体现了校(院)人才培养的优越性。
大学是文化创造和传播的重镇,是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前沿阵地。在高校,博物馆不仅是一个物理的空间,更是绝佳的育人平台,对熏陶人、感染人、塑造人具有重要意义。尹吉亭老师认为,高校博物馆在育人过程中,绝对不是简单的展览空间,而是融合学科知识、实践能力、文化传承和创新思维的立体化运营平台。应该以静态展览为基础,构建动态式的专业课堂,并且延伸全过程的实践体验过程,让学生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升级为文化传承者与创新者。只有当博物馆的展品不仅被观察,还能够被测量、模仿、解构、甚至是颠覆时,博物馆才能真正实现从陈列空间到教育生态的升华之变。
高校博物馆不是公共博物馆的缩小版,小众的展陈之外,小切口的公共服务活动,让高校博物馆也展现出了独特的青春活力。近年来,随着“文博热”升温,高校博物馆受到更多的关注。高校博物馆应该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一契机,打造特色品牌,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高校博物馆?
尹吉亭老师认为,高校博物馆需要以专业性为根基,以年轻化表达为桥梁,把学术资源转化为公共可感知的文化产品。在齐鲁工业大学,学校博物馆以展品为依托,设计开发的文创产品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拍摄了“荐宝”系列短视频,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的“陶瓷知识小课堂”,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形成了具有齐鲁工业大学专业特色的博物馆文化品牌。
在齐鲁工业大学,博物馆正加速推进数字化布局,不仅延展了博物馆教育半径,更通过精准化数字服务,为公众提供全天候沉浸式的文化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