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是山东地区重要传统产业,从史前社会至今,山东陶瓷发展源远流长,为华夏文明做出了卓越贡献。山东地区陶器可追溯至八九千年以前,北朝以来,山东地区成为北方重要的陶瓷产地,工艺精湛、精品繁多,全国领先。山东地区出土陶瓷器虽有外来者,但多为山东诸窑口所制。这些陶瓷器多为出于墓葬、窑址和窖藏之中,基本可展现山东陶瓷艺术概貌。
一史前山东陶器
山东地区原始社会陶器艺术,经过后李文化和北辛文化发展,至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发展成熟。大汶口文化产生了中国最早的白陶,龙山文化蛋壳陶为原始社会快轮制陶工艺的顶峰,这两大成就奠定了山东陶瓷在全国的地位,开启了陶瓷艺术发展的辉煌篇章。山东地区原始陶器,显著特点是三足器较多,尤其是肥满丰硕的袋足鬶、袋足盉。而模仿鸟类形象的鸟头形足、鸟喙形嘴、流等等,则显示出原始社会山东陶器艺术的造型特色。
后李文化
后李文化是山东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陶器以红褐陶为主,也有红陶、灰褐陶、黑褐陶、青灰褐陶。制作工艺略显粗糙,器表多素面,器类主要有釜、罐、壶、盂、盆、钵、杯、盘、器盖和支脚等。
北辛文化
北辛文化陶器,分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种,黄褐色和红色者居多,彩陶也有少量发现。陶器纹饰有堆纹、篦纹、乳钉纹、压划纹、指甲纹、锥刺纹、剔刺纹、席纹等。陶器种类主要有鼎、釜、罐、支座、钵、碗、盆、盘、壶、勺等。
北辛文化指甲纹红陶钵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承袭北辛文化发展而来,陶器艺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器物造型多具有自己的特点,鼎、盉、高柄杯、觚形杯、三足高柄杯、高领罐、背水壶以及鬹等。该时期的纹饰也逐渐丰富起来,可分素陶装饰和彩陶装饰两类。素陶纹饰有凹凸弦纹、划纹、压划纹、镂孔、堆纹、锥纹、锥剌纹、篮纹、绳纹等等,其中以饰凹凸弦纹、镂孔为最流行。彩陶纹饰则更加众多,其中花瓣纹、勾连纹、八角星纹饰、涡旋纹、云雷纹、水波纹、三角纹、网纹等较多。
背水壶为大汶口文化特有器形,红陶兽形壶造型别致,以猪的外形塑造器皿,是大汶口文化代表性作品。白陶双鋬鬶背部安双宽带式扒鋬,形象如展翅欲飞的鸟,鸟形各式陶鬶,成为富有地方文化特点的器物。八角星纹彩陶豆腹部用白彩绘方形空心八角纹,为大汶口纹饰富有特色的纹饰。灰陶尊纹饰由三个形象组成,有学者们认为这是“炅”字或“旦”字,与农事有关,其意义是祭日出,求丰收。也有学者解释为“日、火、山”、“日、月、山”、“鸟纹、山”,认为与泰山祭祀有关,此纹样为大汶口文化陶器标志性纹样(或文字)。
大汶口陶背壶 大汶口兽形壶
白陶双鋬鬶 八角星纹彩陶豆 灰陶尊刻纹
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陶器以上黑、光、亮的黑陶为特色,蛋壳陶的出现把中国制陶工艺推向了顶峰。快轮制陶技术比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社会的发展刺激了陶器的增加, 使大量生活用陶剧增, 精美礼仪用陶也应运而生, 龙山文化以大量的素面陶和磨光陶成为黄河流域极具特色的文化类型,尤以黑陶著称。各地龙山文化发现的陶器主要有鼎、鬶、鬲、甗、瓮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蛋壳陶高柄杯、鬶、鼎等器物,造型规整、意味隽永,耐人寻味。
黑陶鸟头形足鼎,胎中夹细砂,施黑陶衣,器表漆黑发亮。器身作盆形,大敞口,口沿外卷,折腹,平底,下附三个鸟头形足。足呈等腰三角形,上部宽而下部尖圆,足面上鼓下凹,中央饰堆纹,两侧有眼眶,足下部向内弯呈鸟嘴形。鸟头作为陶器上的装饰题材,与东夷族以鸟为图腾有关,鸟头形足鼎有是黄河下游龙山文化典型器物。黑陶单把杯为泥质黑陶,轮制成型,施黑陶衣。侈口,高颈,深腹微鼓,平底接矮圈足,附带式柄,造型朴实,适用。蛋壳黑陶高柄杯1973年日照市东海峪出土。泥质黑陶,轮制成型。宽口沿,深腹,圜底,细高柄。柄作管状,中部外鼓,下部作臺形圈足。柄饰楔形镂空。壁薄如蛋壳,乌黑发亮,装饰素雅,属高级饮酒器。
蛋壳陶高柄杯 黑陶鸟头形足鼎鼎 黑陶单把杯